为积极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意见,确保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工作顺利开展,根据欧乐影院
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计划安排,土木工程系组织本学期有教学任务的课程团队,在新学期之初开展了2025年秋季学期课程集体备课活动。
《理论力学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8日,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《理论力学》负责人艾心荧副教授,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庞书孟博士、刘良坤副教授、陈晨博士,从教学大纲编制、课程内容重构、教学方法手段变革、教学资源创建、课内竞赛组织、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集体备课讨论。

《土木工程专业英语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8日,为推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,团队张健超与马筱萌老师以“强化专业英语应用能力、培养跨文化工程沟通素养”为核心目标开展了一场集体备课活动。两位老师就课程模块构建、教学资源整合以及课堂互动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。

《结构力学Ⅰ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9日,土木工程专业《结构力学Ⅰ》课程团队负责人艾心荧副教授,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封硕博士、马筱萌博士,从课程内容及重难点、教学方法手段、课程考核评价、课程思政融入、课内趣味游戏作业等方面,对新学期教学大纲的编制进行了研讨,并围绕第1-3章的知识点、教学方法和习题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讨论。

《土力学》课程团队
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9日,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》课程教学团队(魏亮亮老师、王奕仁老师)组织了集体备课研讨会,围绕课程目标、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团队聚焦土木工程领域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交叉融合,重点探讨了如何将绿色建材、低碳建造、生态修复等前沿议题有机融入教学,强化工程实践中的环保责任教育。成员们分享了案例资源、互动教学设计与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建议。

2025年9月11日,《土力学》课程全体授课教师开展专题集体备课会,围绕教学内容优化、教学方法创新及实践教学强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。课程负责人结合近年来学生学习反馈与课程考核数据,指出“土的抗剪强度”“土的固结理论”“土的渗透理论”三大模块是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难点,需重点突破。此外,教师们还就教学进度统筹、课后习题设计、课程考核方式优化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。

《钢结构基本原理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1日,《钢结构基本原理》课程团队教师在12M302办公室进行了集体备课,团队李佳老师、杨慧博士就课程内容重难点、教学方法手段、教材的选用、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。

《工程测量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8日,土木工程专业《工程测量》课程全体教师在12G40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,围绕教学大纲修订、教学方法优化、数字化资源建设与课程实践创新等展开深入研讨。本次备课聚焦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实践能力,结合上一年度教学反馈,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流程。团队重点梳理了核心知识点,强化测量原理、仪器操作、误差分析与工程应用的逻辑衔接,注重夯实学生基础能力。

《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8日,欧乐影院
《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》全体课程团队教师在12G205进行了集体备课,团队教师就教学大纲编制与修订、课程内容重点分析、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、教学资源整合、混合式教学平台构建、经典教材侧重点对照分析、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修订等方面开展集体备课讨论。

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8日,我院土木工程系左洋老师与王鹏老师共同开展了《高层建筑结构》专题课程教学统一备课。本次采用集体备课模式,旨在通过双师协同教学深化学生对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基本知识、荷载、选型、框架、剪力墙等结构的核心知识的理解,为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提供前沿理论与实践指导。

《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8日,《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》课程教学团队(魏亮亮老师、凌立老师)成功开展了新学期集体备课活动,围绕课程定位、教学内容重构与实践教学深化等关键议题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研讨。本次备课聚焦于工程合同管理的核心能力培养,重点探讨了如何将FIDIC等国际通用合同条件与国内最新示范文本进行对比教学,并针对合同风险分担、索赔处理、争议解决等复杂知识点设计了系列真实工程案例。

《土木工程结构电算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9日,土木工程专业《土木工程结构电算》课程团队全体教师艾心荧副教授、罗振源博士、潘美萍老师、潘兆东博士开展了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。重点讨论了课程大纲的修订,包括2025版PKPM、Midas civil和理正岩土软件的教学内容、优学院课程平台资源的建设与维护、教材的优选与补充,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。

《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》课程团队
2025年9月19日,为提升《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》课程教学质量,张黎飞、周玲珠、闫佳、廖进京四位教师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。本次备课围绕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。备课系统介绍了课程大纲结构和教学重点,强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,并详细解读了三个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。

撰稿:艾心荧
一审:李春志 二审:高 峰 终审:兰善红